第十九期东莞家具品牌之
以1984年虎门诞生第一家港资家具厂为肇始,伴随着成功举办28届的国际名家具展,近30年来,东莞家具产业创造了无数的“”:从刀砍斧凿的小作坊,到拥有国际一流自动化设备的现代车间;从集市上搭棚销售的贴纸家具,到年采购量超3亿元的宜家代工产品;从名不见经传的仿制家具,到闻名的响亮品牌……东莞家具年产值已占到全国的1/5份额,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萌芽期: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港资入莞 外地客户排长队现金提货
“东莞的家具业由弱到强,并最终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领重要地位,并非偶然。”东莞名家具俱乐部理事长尹成枝曾不止一次谈起这个观点。
作为著名的莞草之乡,东莞的莞草手工艺制品由来已久,早年曾作为沙滩椅配件远销海外。莞草编织与出口的经历,被后来的许多研究者认为是东莞家具产业萌芽的土壤。随着1978年东莞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成立,简陋的手工作坊开始不断被注入新鲜的工艺、设备和材料。而家具产业真正的起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1984年,数年前偷渡的虎门人梁少禧在家乡创立了迪信家具厂。这是首家由转战内地的小工厂,后来成长为当之无愧的“东莞家具业黄埔军校”,带动了大批港资家具厂入莞。陈便是众多步其后尘者之一,他赶上了东莞家具业勃兴起步的最好时代,并快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当时的家具工人一天要付约120港元的薪酬,而在东莞,请一个工人月薪不过600元上下。”巨大的人工成本价差,是陈们最看重的。1988年,已经在开有一间小家具店的陈来到东莞桥头,租下几间平房,购置了几件简陋的木工工具,从此迈上事业的坦途。
陈的第一间家具厂取名为“长人”,工人还不到20个,实际上就是个手工作坊。他最初只做一种比较流行的“梗装”家具,材质为人造板加大理石,工艺相对简单。在的门店接到订单后,画好图纸,发到桥头的工厂定做。
他很快发现,自己的产品在内地同样受欢迎。在上世纪80年代末,比起刀砍斧凿的老式民用家具,港式家具在内地市场尚属新生事物,陈们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广东省内外的国营家具商场纷纷派出采购员到东莞订货,厂内每天等候提货的客户排起了长龙,而且全部是现金交易,“一个套房出厂价就能达到7000多元,利润丰厚。”
仅仅一年时间,陈的工人队伍就扩充到230人。他租下了邓屋村一处6000平方米的厂房,将工厂的名字改为富运家私,一直沿用至今。“那是做家具最好的年景,产品供不应求,每一分钟都充满着希望。”
另一家港资企业耀邦家具当时也刚刚起步,老板就在富运厂门口搭了个简易的工棚,日夜开工生产。二十多年后,耀邦家具已经,变身为一家声名显赫的上市公司,富运家私也早已发展成为年产值6亿多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
上升期:1990年-1998年台资威水 一天100个集装箱
随着身边港资、台资家具企业的不断增多,陈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找人设计了由“F F”两个字母组成的富运家具LO G O,寓意“富贵、好运”。到1996年移师大岭山,陈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富运家私的名气越来越响亮了。
“搬厂到大岭山是为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另外东莞市外经委也有税收扶持优惠。”富运家私总经理李轲说,由于当时桥头相关产业配套尚不完善,有时为了买一颗螺丝钉,都要骑摩托车跑很远的。
1991年,全球著名台球杆生产商郭山辉看中了大岭山这块“宝地”。当时,岛内生产成本高昂,前景迷茫。而东莞的家具产业因港商的带动,发展势头正劲,大小工厂遍地开花。东莞极为低廉的运营成本与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充满,他最终将台升家具的厂址选在了大岭山,并成功游说另外六家配套的台资企业来莞办厂。
“台升家具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要出去100个集装箱,一个月就是3000个,真是财源滚滚啊。”尹成枝至今提起台升的“威水史”,语气里仍充溢着。
在台升家具的示范带动下,大批台资企业尾随而至,几年后大岭山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家具产业上下游配套体系。
1996年,富运家私也将工厂搬到了大岭山。新厂位于107国道边上,6万平方米的厂房比旧厂扩大了10倍,员工也增至480人。陈不惜重金引进全套生产线,生产、管理了正规化,一举迈进了同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家具企业行列。
接下来的三年间,富运家私的野心开始膨胀。陈一口气推出5种颜色、5大系列板式家具,最高峰的时候,全国代理商达到500多家。
港资、台资、民营三足鼎立
而这个阶段,东莞的民营家具工厂“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尹成枝回忆,当时尚无成行成市的家具专业市场,老板们先是像赶集一样在本地的集市上卖家具,后又辗转到广州、韶关、阳江等地,“就是在空地上搭个帐篷,把产品统统摆出来,由于家具款式新颖,根本不愁卖。”在众多创业者中,梅州人陈建京算得上一个佼佼者。从19岁那年来东莞打工,到建立起自己拥有四大品牌的家具帝国,他用了整整二十年。1992年,像许多怀揣梦想到东莞淘金的年轻人一样,陈建京在老家读完高中后,便急不可耐地随着老乡进了黄江镇一家港资箱包厂。受超低的人工成本和税收优惠政策鼓舞,大批台资、港资O E M家具工厂开始在东莞落地生根。没有人能想到,箱包厂车间里这个勤快、腼腆的年轻人,有朝一日会加入到家具制造产业中来,并成为名动一方的品牌领军人物。
陈建京从车间一名普工做起,日复一日刷胶、缝制皮料的单调劳动令他厌倦。四年后,陈建京跳槽到了石排镇一家港资办公家具厂。“我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换一份工作,并没有太在意做什么行业。”但这次工作的转换,让他找准了值得努力的方向,家具事业的起点由此展开。
在办公家具厂打工的两年时间里,陈建京先后干过仓管、销售。此时,一些外资企业瞄准了正处于上升期的国内市场,针对国人需求开发适销对的产品。陈建京所在的工厂引进国外办公家具设计,在合理利用空间方面比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更胜一筹,因而深受欢迎。
在谈成了T T I、三星等知名外企的“大单”后,陈建京对家具产业的前景信心大增。而在全国各地跑市场过程中,他的眼界也日渐开阔,家具生意成了他创业的不二之选。但他知道,自己掌握的资源、渠道还远远不够,需要沉下去,再沉下去。
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东莞家具产业港资、台资、民营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开始成型,并一直延续至今。
成熟期:1999年至今有序扩张 参与制订行业标准
上世纪90年代末,东莞家具产业已经开始由青涩懵懂的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前些年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逐步出来。
1997年至1999年间,富运家私的多品牌战略短时间内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但由于战线拉得太长,给工厂的产能带来极大挑战。而产品颜色、系列过多,也困扰着加工效率,难以按时交货。富运急需对产品线重新定位。
2000年,陈狠下决心砍掉了3大系列产品,只保留了出货量最大的黑胡桃、白栓两个系列,品牌也由“FF”改为“I& D理想空间”。时至今日,这两大系列仍是富运家私的“当家产品”。此时,厚街镇已经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富运家私像其他参展企业一样,从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展会上找到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品牌成为共识,销售方式也从大卖场专卖店模式。
“以加盟连锁方式卖家具是我们的首创。”李轲不无自豪地说,是富运家私在业内首次提出了专卖店概念,并迅速在全国开出128家连锁店。通过设在、天津、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直营店,将分散在各个城市的门店起来。专卖店实行统一店面形象、店员统一着装、统一定价,为品牌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富运家私这一做法引来同行的竞相模仿,成为家具品牌专卖的标杆。
最新资料显示,至2012年,东莞全市家具行业已拥有1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不少家具企业还参与了行业乃至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带动了家具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史
带2吨资料出国推介名家具展
尹成枝(东莞名家具俱乐部理事长):2000年,厚街名家具展刚刚起步。为了提升展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国际买家参展,我亲自带队到意大利米兰展上做宣传。第一次出国搞这样的活动,没有什么经验,宣传资料带了整整40箱,都是铜版纸印刷的会刊、宣传册,总重超过2吨,光是运费就花了24万港币。到了那里,因为名家具展还没什么名气,人家连个展位都不给我们,真是吃尽了苦头。一晃13年过去,马上我们就要举办第29届名家具展了。现在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只要是家具业同行,没有人不知道“名家具展”这个品牌。
富运家私
三个篮子装鸡蛋,规避发展危机
除了自有品牌的内销、出口外,为宜家贴牌是富运家私这些年得以稳步前行的又一重要支点。1998年,富运家私与宜家达成代工意向,成为宜家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木皮家具供应商。仅“伺候”这一个主顾,每年即可为富运家私带来2 .5亿元至3亿元的销售额,占了公司产值的一半以上。
更重要的一点是,富运家私向宜家学到了国际一流家居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通过宜家每年下单的情况,可以窥见家具的发展潮流趋势,轻松把握市场脉搏。而宜家苛刻的质量标准,也让富运家私受益匪浅,他们自觉地将这套体系运用到自有品牌的生产上。面对美国雷斯法案等重重贸易壁垒对家具制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定,“我们都走在了前面,出口丝毫未受影响。”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是三个篮子装鸡蛋。”李轲以此来形容富运家私自有品牌内销、出口及宜家代工等三块业务。三者比例总是稳定在3∶3∶3,所以无论哪一块业务有波动,另外两块业务都可以及时弥补,从而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确保公司经营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东莞不少家具厂订单量急剧萎缩。富运家私凭借宜家稳定的采购量渡过了。去年爆发的欧债危机,令许多主攻欧洲市场的家具企业深受其害。宜家向富运家私的采购量减少了10%,今年减幅则达到了15%;但与此同时,富运自有品牌在东南亚的出口量反而增加了10%,将新的危机化解于无形。
在生产环节,富运家私也为自己准备了“三个篮子”。2003年,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爱迪厂在大岭山旧飞鹅村开业。2006年,占地2万平方米的另一家分厂在大环村开业。三个工厂在6公里半径范围内相互支撑,彼此相互提供设计、设备、人力支持,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家具制造是传统行业,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基于这个发展思,富运家私从1996年起便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1997年,陈投资250万元,从法国进口一套全自动滚涂机,以取代涂装车间依靠人工喷漆、晾干的传统工艺。依靠这套设备,家具上底漆、打磨、U V全部自动化完成,将传统流程所需的2-4小时缩减为1.5分钟,所需人手也由原先的100多人锐减至10人。
在开料车间采用的电子开料锯,上下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2名工人即可胜任以往15个人的工作。而车间内的一个机械手,就可取代40多名工人的劳动。
富运家私近期还计划将木皮贴压区为自动上料,这样又可省下3个人手,而投入的费用两年多即可回本。目前,为宜家代工的爱迪厂每班需要170名工人,经技术后,将可再省下30%的人手,“我们现在每套家具生产成本中人工只占6%,而同行的这一比例平均为10%至12%。”
面对当前整个家具行业的颓势,富运家私今年推出了“时尚空间”品牌,与主打品牌“I& D理想空间”相比,“时尚空间”的价位要低20%至30%。李轲认为,家具业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代工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只有开发更务实的产品才能在这一轮寒冬中站住脚。富运家私计划2013年在全国再布点50个专卖店。
华颂家具
品牌有序扩张,经销方式三足鼎立
与此同时,梅州人陈建京的家具事业也拉开了序幕。2000年,陈建京拉上另外四位合伙人,凑齐50万元,在东城立新开了一间仅有20名工人的小工厂。
在家具厂摸爬滚打的几年经历没有白费。创业伊始,陈建京直接借鉴了上个东家的套,从印尼进口白坯,在自己的小厂里组装、打磨、上漆,再贴上自创的“金凯莎”品牌出售。他的合伙人之一,一位马来华侨曾在印尼呆过20年,懂得如何利用当地的家具产业集群和廉价木材资源,这对于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无异于一条终南捷径。依托跑销售时建立起的渠道,“金凯莎”很快打开了市场,建厂当年纯利润即突破了300万元。
陈建京并没有满足于充当“搬运工”的角色。生产步入正轨后,他同合伙人紧锣密鼓开发原创设计产品。次年,第一套问世的“千年海螃蟹”木雕椅组合,在家具展上甫一亮相便引起轰动,仅在展会上就接到了上百万元的订单。十多年后的今天,螃蟹椅仍是陈建京引以为傲的拳头产品之一,“四椅一几”组合售价20余万元,年出货量在100套以上。
原创设计产品大获成功的喜悦还未散尽,陈建京很快发现市场上出现了模仿者。2003年,顺德某家具厂出售的螃蟹形茶几及螃蟹椅与他的产品几乎毫无二致,连定价也非常接近。所幸的是,陈建京一年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名为“木雕椅(千年海螃蟹)”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于当年8月取得专利权。陈建京理直气壮地将侵权者告上法庭。经初审、二审,他于2005年取得最终胜利,对方被判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其5万元。
创业12年,如今陈建京的事业已经扩展到红旗家具、红运家具、热线家具三个工厂,在顺德、厚街、苏州、香河等地设有四个分公司,年产值超过1亿元。今年,陈建京与合伙人组建了广东华颂家具集团,他亲自担任董事总经理。
“开厂以来,金融海啸、欧债危机我们都经历了,经营方面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陈建京将这几年的一帆风顺归功于产品的准确定位与品牌策略。
面对大型卖场销量急剧下滑、经销商带动作用日渐减弱的局面,陈建京提出了自营、合作、代理三足鼎立的发展思。即在厚街、顺德、苏州蠡口、香河等家具集散地设立自营店;在一些重要的目标市场同有实力的经销商合作经营;传统的代理制则被摆在相对次要的。“未来欧式家具的主战场在中国。”陈建京的目标是把自己主打的欧式家具做到全国最大规模,5年内把专卖店开到国外去。
跳槽到民营家具厂“偷师学艺”
陈建京(广东华颂家具集团董事总经理):1997年底,我应聘到东莞某民用家具厂做销售经理。这次跳槽是因为我看到民用家具的市场潜力更大,能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这间合资工厂主要是进口现代风格的马来西亚白坯家具,经组装、上漆后在国内市场销售。我在跑市场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板木结合的家具非常热销,但由于设计感不太强,东莞很多家具厂竞相模仿,以低价抢夺市场。当时,我们一个套房组合卖7000元,其他工厂的仿品只卖3000至4000元。当时大家都没什么品牌意识,遇到这种情况也无可奈何。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我逐步掌握了民用家具的产销套,为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
变迁
上世纪8 0年代中期
以迪信为代表的港资家具厂陆续在东莞出现,以生产板式贴纸家具为主,相互模仿现象严重,品牌意识不强。
上世纪8 0年代末
一些从港资家具厂流出的木工、管理人员竞相办厂,民营家具企业开始扎堆涌现。
上世纪9 0年代
以台升家具为代表的台资厂纷纷落户东莞,港资、台资、民营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成型。
19 9 9年3月
厚街举行第一届“国际名家具(东莞)展览会”,做品牌成为家具企业的共识。
2 0 0 0年至今
东莞家具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达3000家,其中台资企业300多家,港资企业600多家。家具年产值约800亿人民币,占全国家具生产总值的1/5。
《东莞市家具行业大全》(东莞市家具协会编,2003年版)
《厚街镇志》(1994年版)
采写:南都记者 徐盛伟摄影:南都记者 方
作者:徐盛伟南都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