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毕房族
人群:未毕业或刚毕业就买了房的大学生。
特征:“80末”或“90后”、学生
特点:有投资理财意识、“家底”丰厚、对就业有信心
概念: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之前先领到了房产证。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提前为孩子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也为资产找到了保值、增值的途径。
陈鸥体——毕房族之歌
你只看到我的房子
却没看到我的担心
你有你的规则
我有我的选择
你可以反对我的现在
我要豪赌我的将来
你嘲笑我匈奴未灭先以家为
我叹你总等不到“合理回归”
我们都是“毕房族”
其实
我们真的不想为高房价代言
又到毕业季,即将离开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除了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还要承受独自一个人开展生活的压力。往年的毕业季及地产行业内一般关注的是租房市场,租金上涨、供应量紧张,而今年出现了“毕房族”这个概念。记者在采访中的发现,虽然“毕房族”在整个购房市场上还算少数,但在各个楼盘中已经零星出现了。其中大部分是家长为未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子女一次性购房,除了“租房不如买房”这个外,许多购房者更存在着“买房等升值”的想法。
“毕房族”
当很多毕业生还在找寻自己社会前的落脚地时,一些家里经济不错的毕业生可能已经手握房产证。
“反正都要住的,房租跟房贷的月供款也差不多,干脆买房好了。租房是把钱给房东,买房是把钱给自己。”正在看房的陈先生说,他的女儿今年大三,以后也准备留在中山工作,于是最近他们俩夫妻请了长假,专门从湖南老家来到中山,准备给女儿在城区物色一套房子。“现在买了,她毕业时刚好收楼可以住。以后房价估计还要涨,既然早晚都要买,那晚买不如早买。家里有一笔买房钱放着也是放着,就先给她把房子买了。”
在记者采访的“毕房族”买房样本中,大部分人跟陈先生有着一样的想法:从现在的房价趋势看,早买不但不是花钱,还是省钱。
对于“毕房族”现象的出现,有专家认为,这个现象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家长就现在房价趋势来看,觉得早买房放心;二是这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要留在当地工作,要住房,为孩子买房有关爱的成分。
世联地产保利林语项目置业顾问阿惠则提供了另一种“毕房族”观点:“前两年我在广州工作时,遇到不少‘毕房族’,大部分都是孩子在广州读书,父母出钱,给孩子在广州买房,只付首付,让孩子毕业后自己供房。广州的房价很高,我们那个项目是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单价1.5万元/平方米,算下来月供款要五六千元。父母说这样能让孩子长进一点,毕业工作了也不会乱花钱。不过在中山就不一样,中山多是本地人买房,房价也不高,所以都是一次性付款的多。”
多是父母做主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毕房族”实际参与到购房过程中的并不多,许多人处于“懵懂”状态就成了业主,从购房决策、到选房过程、再到后续办手续签约,“毕房族”的“业主”们似乎只需要负责一件事——签名按——即可。
“毕房族”黄华强和安恬就是这样的代表——他们是“被通知”自己成为业主的——除了房产证的那个名字外,购房前后的所有事情都与他们无关。“20出头的女孩子在想什么?想工作、想拍拖、想逛街买衣服吃饭唱K,连赚多少钱、存多少钱都不会去想,怎么可能会想要去买房子。在那个时候,这个事情离我太遥远了。”安恬说。
房地产行业的营销经理们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狮峰地产营销部尚经理说,他们在东升的项目纯棉时代有过几批“毕房族”的客户。“最近一批是番禺客,给自己刚毕业的孩子买的,孩子才19岁,父母出钱,一次性付款,房子写小孩的名字。”尚经理介绍:“这个番禺的客户是做装修的,可能想把业务拓展到中山这边。另外还有一些类似的客户,有的是亲戚在东升,有的是自己在东升或小榄做生意,都是手头有点钱,想买了自住或者为孩子的将来打算,基本都是外来的常住人口,做小生意的多。不过这种类型的客户并不多,大概五六批而已。”
一次性付款是主流
虽然是“毕房族”,虽然还没有开始自己赚钱,但相对于常规意义上的“房奴”们来说,这批“毕房族”的业主更显得财大气粗一些,多是一次性付款。
“如果家里没有这笔钱也不会动买房的心思了。毕竟我离毕业还远,虽然说房子是我的,但实际上更多的是父母的投资。”“毕房族”一员阿燊说。
在记者采访的数个“毕房族”样本中,买房时选择一次性付款的占大多数,这批“业主”大多是中山本地人,父母工作多年有了购房资本,既然有一次性付款的实力,他们一般不会选择按揭贷款来购房。“本来买房一个目的是投资,让资产保值增值,如果还办贷款,贷个十年八年,在中山这种房价和上涨幅度的城市,除掉交给银行的利息,房子也就没赚什么钱了。”
“刚毕业或者未毕业的买房人是提供不了流水或收入证明,现在的银行不比几年前了,这种情况很难放贷的。所以一些家境较好的就选择一次性付款了。”天睿地产营销总监马建宏说。
开发商未有应对动作
“毕房族”是新鲜事物,在目前市场上仍属于萌芽阶段,因此,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表示,自己或团队并未对这股新鲜的购房做深入研究,也不会在销售中专门制定应对策略。
“遇到的‘毕房族’在我们所有客户业主中算极少数,有的也是父母掏钱买房,所以跟普通客户也没什么不同。”华盈地产营销负责人李春燕说。
“‘毕房族’其实是这批买家家庭条件较好,提前为孩子准备房子,把几年后的购房需求提前了,所以实际上还是跟市面上的普通买家类似,个人有个人的喜好,无论是公寓还是大户型产品,都有人选择,所以我们也不会针对这个群体去做促销,毕竟太少量了。”有东区项目的营销负责人表示。
而狮峰地产尚经理则认为,“毕房族”客户主要关注入户、入学、价格方面,对区域未来发展也比较看重,如果他们遇到这类型的客户,会指导销售人员从“毕房族”关心的话题进行引导。
中山“毕房族”样本
样本1为保值先买楼
阿燊今年19岁,中山本地人,在中山某学院念大一,在今年年初买了中山奥园的一套3房单位。他是一个很有主意的年轻人,他的买房决策是自己下的,买什么房子?买哪里的房子?买房的整个过程也是自己做主,除了买房款由家人一次性支付以外。
阿燊说,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各种理财信息,也很关心房价和房价走势,认为中山的房价还是会继续上涨。“既然以后也要在中山生活,而房价又会一直上涨,那干嘛不先把房子买好呢?”另外,阿燊决定买房还有让家庭财产保值的考虑:“家里有这一笔买房的钱,可现在通货膨胀太厉害,放银行只能等着贬值,所以干脆先买房了,至少保值增值。”
他选择奥园的房子是经朋友推荐的,在自己决定买房后就广泛咨询亲戚朋友的意见。“我还要上学,自己跑去一个个了解楼盘也不太现实,所以后来找了一个在房地产行业工作的朋友,让他帮忙推荐,朋友推荐了奥园,我一看各方面都还合适,就买了。”中山奥园的房子现在还没有收楼,阿燊准备收楼后就自己搬过去住,也算有一个私人的活动空间。
样本2只负责签名而已
黄华强同样是19岁,中山本地人,在西北工业大学念预科,准备明年出国留学,并决心如果能留在国外就不回国了。这个看似未来已经跟中山没什么交集的年轻人,却拥有着中山利和广场写字楼的部分产权。
黄华强说,自己名下的这份“产业”除了显示是自己“所有”以外,似乎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正常的一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到要买房,而且还是买写字楼。买房投资这个事情跟自己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了嘛,况且我哪有钱买,还不都是父母的钱。”
利和广场写字楼的这份投资是一次性付款的,款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黄华强这么多年来父母帮他存下来的压岁钱,另一部分是父母出资。“具体多大面积、多少钱、在哪里我都不是太清楚,只知道他们做了这一项投资,当时买时我只负责回来签个名,表示是我买的而已。”
黄华强说,父母这项决策,可能是希望自己提早接触到理财、投资这个概念,毕竟自己现在念的专业也是与经济相关。“其实我也很赞同爸妈的决策,毕竟投资房地产相对保守、稳当一点,虽然回报率不是太高,但至少比股票、基金那种坐过山车的好很多。”
样本3月供多少钱?不知道
阿骅是2012年毕业的大学生,盛景尚峰的一套4房单位在2011年买入手,由家里大人出首付,阿骅负责还月供款。
“我家的房子倒不能算完全是我的,毕竟是因为家里原先在水云轩的房子不够住了,大家才决定买个大一点的,买房的决定是大家一起下的,以后一起住,而且房子也是父母和我一起,所以严格来讲应该算是我家的房子,而不是我的房子。”阿骅说,买盛景尚峰是全家人共同决定的,选房、看房、下定的过程也是共同决策的结果。不过定下买哪一套房子之后阿骅就没再管过,各种购房手续都是家里大人在办。“所以现在虽然是我在还月供款,但实际上我搞不清到底这房子多少钱、月供款多少钱。反正月供这笔钱挂在我的工资账户里直接扣,具体多少我也没去查。”阿骅说。
样本4投资门槛低
阿伟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是“毕房族”,他已经工作几年了,只是去年才刚刚回到中山发展,在今年年初,他买下了星光礼寓狮子座公寓的一套单身公寓。不过,这也是采访中唯一一个自己投资、自己选择房子、自己负担房款的样本。
“家里已经有房子住了,这套房子是我个人的投资。当初看中星光礼寓的公寓,第一个是它价格也不是很高,刚毕业的年轻人想投资,也不可能一下子买一两百万的大单位,那个公寓二十几万元就可以拿下了。首付五成十万元左右,我工作两三年的积蓄可以支付,稍微有点缺口找家里人借了一点。现在月供一千多两千,也还得比较轻松,至少比供大房子轻松多了。”阿伟说:“我并不要求太大的空间,这种四十几平方米的小公寓,对于20至30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来说是适合的。”
阿伟说,他当初看中星光礼寓的狮子座公寓,还看中了它的另一项好处:可以商住两用。“年轻人总有自己的一帮朋友,也需要自己一点的居住空间,那套房子现在还没有装修,装修后可能我会时不时过来住住,或者和一帮朋友看球聊天时用。如果以后机遇合适了可以创业,也可以当做起步阶段的办公室。”
样本5回头看阳光灿烂
安恬是被动买房的“毕房族”,买房时还是正在实习的大四,每天上班累得不行,于是把妈妈从老家接来中山一起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照顾她。安恬说,当时自己一心想的是工作,根本没想过房子这件事,只是有一天下班回家,妈妈说:“我已经看中了一套二手房,也在中介那里下了定了,过两天你要和我一起去国土局更名。”就这样,安恬在大学还没毕业时就买了一套二手的小三房,90平方米,单价不到3000块钱。
“妈妈买了房子,帮我把房子稍微装修了一下,搬进去后她就回老家了。说是月供款如果我还不上就找她,可怎么好意思,家人帮你给了十几二十万元的首付,还买了家私电器,月供款必须我自己搞定了。幸好实习期有工资,单位又有饭堂,如果每天吃饭堂、下班、不买衣服化妆品的话,实习工资刚好可以付月供,所以就开始供房了。”
安恬说,那时真是苦,每天都过得紧巴巴的,去哪个地方如果不远都宁可走过去不坐公交车。“那时被同学说,说你才23岁,衣服也不买化妆品也不买,过几年你的房子是有了,可你的青春没有了。但有什么办法呢,房子买到手了总要还贷款的啊。”
“不过现在回头看,真是还好当时买了。现在那房子都涨到单价6500元左右了,房贷也还完了,也不需要住它,出租收租金了。相比当年说我的同学还在攒首期呢,毕业7年了还在租房子住,首期也总是攒不齐。虽然他们有100双鞋,但我有房子啊。”
记者手记
“毕房族”就是“啃老族”吗?
“毕房族”出现,网上自然也出现了大量的评论声音,有不少“专家”还给这群“毕房”的孩子们扣上“啃老族”的大帽子,有的还说得很严厉: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毕房族”是幸运的群体,没了买房压力,会过得很舒坦;但是他也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依靠父母买房,这种啃老行为,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依赖父母的心理,在不用为买房奋斗的安逸现状下,也不利于毕业生拼搏、进取。他们的人生目标和定位会有所降低。这个推理好恐怖:父母买房=啃老=依赖父母=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目标。
不可否认,父母提前为孩子准备好了房子,打好经济基础,可以让孩子少了许多生活上的压力,可少了压力就不思进取吗?神逻辑!杨主任的进取和人生目标就建立在压力上吗?多么功利化的思想。
如果从投资、资产盘活的角度看,我个人更赞赏“毕房族”的做法。个人觉得:用父母的钱买房子,不是啃老,而是帮父母投资、盘活他们的资产——这个观念来源于我的亲身实践。
我是2006年毕业的,当时在珠海实习,爸妈就在珠海给我买了一套二手房,90平方米总价26万元,首付四成再加上刷刷墙铺铺地板,总共花了不到13万元我就住进去了。7年过去了,那套房子现在已经升值了2倍,市场价接近70万元,每个月还能为我爸妈赚回2000元房租钱。当年的我确实“啃老”了,可这“啃老”带来的是家庭资产的翻倍、固定资产的增加。更好玩的是,恰好身边就有明显的对比案例:当初实习的同事,2004年毕业的男生,刚毕业时父母把买房的30万元都给他准备好了,当初30万元足以在珠海买一套海景房了,可男孩子嘛,腰杆硬,不“啃老”,要自己攒钱买房。谁知攒钱的速度没有房价上涨的速度快,攒到2009年,购房首付还是遥遥无期,不得已向父母求助,这时,30万元只能在珠海城郊买二手房了,而且还只是付首付。
什么是“啃老”,如果是完全靠父母养、不工作、入才能算是啃老吧。买房时的“啃老”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融资”,用父母暂时用不着的钱盘活出来,去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中山“毕房族”们做采访时能明显感受到,中山的孩子非常有投资头脑,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有了清晰的理财观念,能对家庭财产和自己的未来做较好的把控。
如果孩子有理财的能力,如果父母有让孩子们学理财财力,适当买房“啃老”,何乐而不为呢?